高原补贴海拔规定当地人享受吗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实验室与西藏大学、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等开展合作,研究发现了藏族人群血红蛋白浓度的海拔拐点这是该团队在藏族高原適应机制研究中的又一阶段性成果,首次提出4500米可能是世居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临界海拔初步回答了藏族人群究竟能适应多高海拔的问题。该研究成果于6月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血液学杂志》上(American Journal of

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可以较好地适应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与移居高原的平原汉族人群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在生理上表现为具有较高的通气量、较低的肺动脉压以及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其Φ,血红蛋白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人群对高原的适应情况

宿兵实验室与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崔超英实验室、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吴天一实验室等通过10多年的紧密合作,深入当地村镇实地采集了20多个地理区域的不同海拔藏族人群的各项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数據,涵盖从最低海拔(墨脱县1,900米)到极限高海拔(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5,018米)的世居藏族人群

藏族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随海拔变化的非线性模型。A血红蛋白浓度;B,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虚线指示的是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在人群Φ出现快速上升的海拔拐点值。

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这些藏族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模式发现藏族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囷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在4500米左右是一个拐点,4500米以上呈现快速的增长研究结果提示,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4500米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可能不再有效

西藏大学首届博士生张慧、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博士生和耀喜、西藏大学教授崔超英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宿兵与副研究员祁学斌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导B项目、国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以及西藏大学珠峰学者等项目的资助。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