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当慢城创建】甘肃经济日报 || 小县走出脱贫大路子
12月3日,在深圳市海上田园国际会议厅举行的以“原乡梦、慢生活、大健康”为主题的2017全国候鸟旅居小城共建大会暨第四届国际候鸟健康旅居产业论坛上,陇南市两当县荣获“2017中国候鸟旅居小城”荣誉称号并入选“森林乐活十佳榜单”。
近年来,两当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建国际慢城的过程中,发展小康互助组480个,带动贫困群众2880户1.09万人,使该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建档立卡时的34.6%降至2016年的5.5%。
为了决胜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公里,连日来,两当县为116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同时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全县48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这一举措,让人们看到了该县年底整体脱贫的曙光。
“三变”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金洞乡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杨林,是两当县脱贫路的带头人,2015年,陇南市委组织部号召全市各村支部依托本村优势产业创建合作社,以加快全市脱贫致富的步伐。张杨林自筹资金14000元,34户村民每人入股2000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采用“外地引种+自繁自育”、群众参与、集中管理的方式,引进优质蜂种80群,创办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为全村的精准脱贫和“三变”改革走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说起两当的“三变”改革,最具代表性的还有泰山乡的香林村。虽然该村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大,但受近年气候条件影响,未能形成优势产业,传统农作物种植受到野生动物毁坏严重,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受技术、资金、市场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制约,规模小,效益低,尚不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面对这种尴尬现状,村党支部与雍和集团签订协议,建设油用牡丹繁育基地。通过村党支部入户走访,积极动员农户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雍和集团,按亩股份分红。农户还可以劳务的方式入股,公司优先采用贫困户劳动力来实现“固定分红”。
同时,泰山乡还引导各村与两当县秦南有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组织农户在辖区内的1020亩耕地开展以油菜、向日葵等为主的蜜源植物种植。来年预期为全乡8个村集体带来7.1万元、为全乡村民带来131.2万元的收入。
今年9月1日,是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最为喜庆的一天。这一天,全村135户村民共分得苗木种植红利58.7万元,人均1205元。
近年来,在省检察院的帮扶下,灵官村调整种植结构,依托苗木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然而,与灵官村隔着一道山梁的夏庄村,却因村民思想固守,家家户户仍沿袭传统的劳作模式。73岁的村民宋元有说:“眼巴巴看着灵官村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却没有一点办法。”
就在夏庄村束手无策之时,灵官村和其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村委会将夏庄村大片的土地流转过来进行苗木种植。据宋元有说,自从他家的2亩地流转给灵官村,自己便给苗木合作社浇水务工,每天能挣100块钱。目前,他挣到手的已经有4500元。
61岁的夏庄村民安青山同样是两村帮扶的受益者,他家的4亩地光流转费和青苗补偿费就领了4000元。失地后的他给合作社栽树除草净挣7400元。
乔河村也是两当县方圆有名的贫困村,去年村里按照2A级景区建成了村史馆、玫瑰采摘体验园、帐篷营地、农耕文化广场、二十四节气广场、鱼塘、乡村舞台以及游***务中心,并设有电脑触摸屏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已经吸引了来自兰州、西安、宝鸡、天水、定西等地源源不断的自驾游客前来旅游。
起初,这里作为全县乡村干部培训基地对所有乡村干部进行了轮番培训。随后,定西全市水保系统100多人再次进行了参观考察。今年9月,一场两当史无前例的垂钓大赛再次将陕甘川三省的游客聚集在这里。
游客的慕名而来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封满仓在村容村貌的变化中看到了商机,他像其他7位村民一样,自今年8月在自家屋子里开起了农家客栈。由于媳妇的农家菜做得十分可口,3个多月时间,他家已经收入了4万多元。
同样吸引游客眼球的云屏乡店子村,是两当号子的发源地,每年由村民组织的两当号子表演队,都要为游客演出几十场。村民王再来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建起了农家乐,8间客房去年收入30多万元。今年,他家在原址上扩建了11间客房和7间餐厅。截至目前,净收入达到了70多万元。
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这个5万多人的小县,却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创新机制,开拓思维,务实进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路子。
审核:高 山 编辑:梁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