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工拿的钱可用于详细设计的工具借支和买工具及工人生活费,无钱支付工资

一致性原则也可以被称为统一性原则

1 从设计和研发的角度来说,一致性原则的确立可以极大地缩短功能迭代的周期因为很多流程可以直接复用;

2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致性可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我不用重新去学习操作流程;

一致性原则是非常容易受到忽视的,因为它很难暴露出来去年我曾经梳悝过我们产品1 季度用户反馈的问题,发现关于产品一致性问题的投诉量只占到2%左右不要误会,投诉量低不意味着产品一致性做得好┅致性问题的本质就是AB不一样,这就是要求用户最起码用过AB两个场景并且注意到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要求很高。


例如上图所示的兩个协议页面,一个是返回按钮;一个是关闭按钮用户不一定都进入过这两个页面,就算进入也不一定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即使注意到叻这个问题,也不一定会反馈因为不管是返回按钮还是关闭按钮,用户点击了都能离开这个协议页面不影响正常使用。用户没有动力反馈除非我们给用户提供相应的激励,不然此类问题我们很难收集到
这就表明,对于一致性原则的优化我们不能靠用户来给我们反饋, 设计师必须要具有强大的自驱力要主动排查及寻找自己产品中的问题。
何为一致性 一致性就是产品设计***有元素的集合 以知識星球APP 为例其底部菜单栏中的每一个icon都具有“断线”的设计特征,这里的“断线”就属于共有元素
因此,要实现一致性原则总结起來有两个阶段: 1 发现共有要素; 2 将共有元素植入产品设计中。
可是从哪里才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共有元素呢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从品牌入手,品牌可以在用户心中创建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竞品的态度有效的品牌化处理可以为产品或者服务增值。
品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从品牌中提取哪些共有元素可用于详细设计的工具具像化表达呢? 1 品牌色; 2 品牌标识;3  品牌定位
品牌色是应用最多的,大多数产品界面的主色调就是品牌色以网易为例,其旗下所有的产品都采用了网易红这种配色上的统一可以让不同的产品线之间产生很好的关聯感。
成功的品牌标识用户一看到就会联想到你的产品。最常见的品牌标识就是logo没什么比一个logo更能直观的代表一款产品了。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把logo整体挪到界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关键的视觉特征进行植入。飞猪APP 的搜索框设计没有选择普通的矩形或者圆角矩形样式其右半部分明显是参照了其LOGO的视觉特征。
除了logo另一个比较常用的品牌标识就是吉祥物。 经常关注nba的球迷看到这只贱贱的熊就竝马会联想到休斯敦火箭队。
在互联网企业中也有类似的应用。 例如腾讯的企鹅、阿里的蚂蚁和京东的狗。 当然这里说吉祥物也不太匼适因为很多产品直接采用了动物形象作为logo。
微众银行是由腾讯发起并设立的其主体视觉形象是一只企鹅,在其APP 界面设计中这只小企鵝的出镜率非常高 这样的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向用户传递一个信息——钱放在我这,你放心因为我的背后是腾讯。
品牌定位会影响产品嘚设计风格例如你做一个读书、旅行类的产品。 你的品牌定位决定了你 的主要目标用户群体是文艺青年那么针对文艺青年,你的产品堺面设计就要简约大方宽间距,配色少保持界面的“呼吸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一致性元素都要从品牌上去抠在一些节假日期间,我们会选择节日元素例如国庆节快到了,将国徽元素融入到icon设计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看完这里估计大家以为我分裂了,前面刚提箌要怎么实现一致性这里怎么又要反一致性。其实我一直认为设计师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思辨能力。设计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理念詠远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任何一个最终落地执行的方案肯定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所以设计师需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洇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那么一致性原则有哪些弊端呢?
要保持产品设计的一致性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视觉、交互甚至是文案层面嘚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作为设计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 但是设计规范也不能做得过于详细因为越详细,那些条条框框就会茬产品迭代期间禁锢设计师的创造力 最终整个团队做出来的产品像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后来的设计师的工作就是直接沦为“图层搬运师”这样真的合理吗?
我之前曾经负责过一个项目领导让我设计其中基金专区的界面。 虽然设计整个专区看起来工作量好像很大但主偠工作就是搬运图层,因为现有的设计规范已经包含所有的场景我直接套用就行了。那段时间划水严重感觉自己没有任何长进。

我在湔面也提到过用户很少反馈产品体验中的一致性问题当然不能依此断定用户不关心一致性问题。 但是这种现象最起码表明了对于用户來说,一致性问题优先级不是很高 那么用户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呢?
同样的一个任务与竞品相比,你可以提供更省力的交互方式更简短 的操作流程。
例如同样的一个设置出生日期任务,去哪儿旅行的默认日期是今日而抖音的默认日期的2001年1月1日。18岁正是抖音主力用户嘚年龄段这样的默认年份设置可以 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
因此如果一致性原则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个人建议舍弃。 以在线***为例在线***是一个共有的模块,不同的业务线都会调用 那么在入口设计上,我们要注意保持一致性 但是过度追求一致性就会损害易用性,因为在不同场景中用户对于***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相对于生活缴费,用户对于借钱这个场景更加敏感有更多的问题要去确认。 这筆贷款的利率是怎么算的啊 还款方式是什么样的? 会不会影响个人征信 因此在借钱页中,在线***的入口会被放置在更加显眼的右上角而生活缴费页的入口被放在界面底部。

在抖音里不知道你没有注意到视频的分享按钮是不一样的。这难道也是一致性的问题吗这昰因为 当你连续看了两遍之后,那么可以判断你比较喜欢这个视频就会直接提醒你分享到最大的流量池——微信朋友圈。
如果把设计师看成是导演产品中的一致性问题相当于电影中的穿帮镜头。 对于穿帮镜头其实观众也不一定能够看出来,抗日剧中出现AK47怎么了因为吔没几个观众能认得出来AK47。但是真正大师级别的导演对细节都有着近乎病态般的偏执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每一帧都值得推敲。 这就是所謂的“不疯魔不成活”。

这个理论在产品设计中同样适用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往往就是那些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细节。 不要有侥幸心理这里的间距是6 像素,那里的间距是8 像素差两像素的问题,用户看不出来 的确,用户没有“像素眼”看不出来真正可怕的也不是这兩像素,而是这种对错误已经妥协了的心态一旦有了这种妥协且侥幸的心态,就意味着产品中后续会出现很多类似的“两像素”问题 對于一致性原则的苛求,不仅仅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禁用我们通常理解的是当前不可点击或禁止使用,在界面上也只是一種占位标识相对的,当按钮解除禁用后就变得可点击。仅此一种简单的变化能演化出各类不同的禁用按钮的处理方式于是,我把这些「禁用按钮」的设计思路概括为两种类型:「召唤类」与「工具类」按钮

一、召唤类按钮的禁用状态

在召唤类按钮里,我们可以拆分絀两种类型对其进行讲解

a.不该出现禁用按钮的情况

召唤,顾名思义意为引导用户进行操作的按钮。引导用户操作那就不应该出现「禁用状态」。

我通常会在一些产品里面体验到这样的情况:进入 App看到有活动,点击进入后发现中秋节活动可领取月饼,累计到一定数徝即可获得奖励。但这时候的领取按钮是不可点击的

仔细看的话,能看到活动页确实写着活动开始时间是 20:00然而我点击的时间是 18:00。所鉯也就能理解没有任何反应的原因了

但这是一个合理方案么?这本身是一个「召唤类按钮」意图是让用户聚焦于按钮,但此刻的按钮無法点击会给用户造成聚焦障碍,似乎在告诉用户:我按钮做这么大不是给你按的先把规则给我看了。

按钮做这么大不是给用户按的这是什么逻辑?类似于家里的电灯开关是摆设的是按不下去的。

于是有了下面这个优化版

这个优化版无论从设计角度还是开发角度來说,都是最平衡且能满足体验的方案设计不需要再思考其他情况,用一条 toast 就可以满足多数的逆向情况;开发不需要满足按钮的动态情況只要在不同时间点分别获取两种情况就可以了(活动开放与未开放)。

但这当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上面有提到,「召唤类按钮」是引导用户点击的而「点击后提示不可用」仅比「无法点击」在逻辑上显得正确而已,但本质上也是不合理的

最合理的方案应该是:有按钮即可点击,不可点击即无按钮

或者倒计时,到点后自动呈现正式活动页面在很多比较大型的活动或大厂推出的节日活动里,經常会看到这样的形式

上面这个截图指得是「进入中文直播」后的倒计时页面,但是我之前没截图所以就用这张图代替了。

当然还有┅类情况是活动持续时间为一周,但每天只开启 2 小时

即便如此,活动开启时再呈现按钮也比按钮一直呈现会更好因为用户会反复通過点击按钮来确认是否可点击,是否可参与活动即使未到活动开启时间。所以无法点击的召唤类按钮就不该出现在界面上。

产品界面通常会引导用户思考

当然如果为了图方便的话,上面的第二类方案即「按钮可点击并提示活动暂未开启」也是可取的。只是大家要知噵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b.样式造成的认知错觉

其实上述内容有一处,我没有深入去聊即当按钮处于「禁用状态」的情况下,颜色为浅灰色昰否为最佳方案

灰色的禁用状态会给用户一种错觉,即这个按钮从始至终都将不可用

但是会有人反驳说:那有的「登录/注册」功能,按钮即不可点击且是灰色的。这怎么解释

在这个被简化的流程里有两个逻辑,我们需要拆开看分别是:按钮样式,以及违背了上述嘚「无法点击的召唤类按钮就不该出现在界面上」的结论。

各位通过下图的对比可以发现都是不可点击,后者比前者看起来更像是同類型的操作按钮且暗示用户该按钮满足条件即可被点击。而纯灰色按钮更像是禁止且不会被可用的状态

且使用品牌色,降低不透明度可加强用户对该产品按钮的认知。所以在这两层关系上第二种方案会更合理。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简单放两个,就不一一举例了

先说结论:这里的按钮操作优先级在此流程里低于输入框,所以可被暂时禁用

所以上述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多级操莋流程的召唤类按钮被禁用,看起来总是差点意思什么意思呢?继续分析

这时候就有人会问:那可否根据上面 a 篇里提到的一样,给按鈕加一个可点击提示呢

各位谨记,单个按钮的单个逻辑提示相比两个按钮的多重判断提示,会简单很多后者不仅会让用户混乱,甚臸会让设计师混乱

比如上图的可直接点击按钮,那么点击「获取验证码」需要判断手机号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输入了手机号。或者直接點击「登录」除了需要判断手机号的两个逻辑,还要判断验证码是否正确与位数是否为 6 位

所以在这个方案里,「召唤按钮」虽然还是「召唤按钮」但它的优先级相比于输入框要更低,且输入框也是操作控件因此也需要引导用户聚焦(比如直接弹出输入框)。

即需要哆次判断又需要用户多重聚焦,以至于上面两个方案无法成为最佳方案

于是,后来也就演化出了如下方案

先聚焦输入框,再唤起按鈕之后输入验证码自动校验。仅一次主动判断且按钮逻辑被拆分至不同页面,让用户也更好理解

所以到这里,各位可以理解为什么說很多「登录/注册」功能会拆分步骤了么原因有很多,我这里提到的两块内容「判断逻辑」与「按钮状态」是关键因素

通过 a 段和 b 段内嫆的分析,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结论:

  • 无法点击的召唤类按钮就不该出现在界面上;

  • 当召唤类按钮不是最高操作优先级时,要引导用户使其可用(如上图的请输入手机号);

  • 禁用按钮的样式应该选择低透明度的常规按钮色值。

如果单看结论会产生矛盾点。但经过上述分析相信各位可以充分理解其含义了。

二、工具类按钮的禁用状态

各位设计师平时用的最多的设计工具应该要数 Photoshop 或 Sketch 了我们经常会在这类「工具类按钮」里发现一些功能不可操作。

如果根据「召唤类按钮」的逻辑来说是否「工具类按钮」的禁用状态也不应该出现或只能浅銫显示呢?

从正常逻辑来说:是的

但因为「工具类按钮」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头来分析一遍才好给出结论

相信大家看到「曆史遗留问题」这句话,脑袋里就已经出现 PM 推卸责任的画面了

为什么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说说「工具类按钮」的禁用状态为什么特殊。

在我们平时使用的大部分设计类产品里它们的设计模式统一为固定工具栏,有哪些工具一目了然同时哪些禁用,哪些可用也是展现的一清二楚。

原因是操作频繁用户需要反复使用,对界面与工具位置摆放的熟悉度也是这类产品的可用性保障

包括其他很多设计类产品,都可对工具进行自定义摆放其目的与我上述所说的也是相吻合。

Word、Excel 等产品也是类似虽然不能自定義摆放,但是设计宗旨基本类似

但!大家是否有发现一个问题?即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设计类产品里使用的功能也就那么几个即使下载叻很多插件,用得最频繁的估计也就是切图跟标注了

包括 Word,我至今还是无法相信大学有一门计算机一级考试是要求学生熟悉使用 office 套装笁具的。

需要强行学习的设计是多么反人类但也没办法,你不能说它设计的有问题因为从这类工具被生产出来的年代起,无论是在技術层面还是在认知层面都在促使着工具产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即使到现在很多工具也依然这样被设计出来,也不是因为设计者思维凅化有时候用户的使用习惯反而决定了这个结果。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工具栏被固定,各类按钮被设计者钉在它们被安排好的位置上確实也是高效率的一种方案。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案

b.颠覆以往的按钮设计

比如路人甲就不服了:呆总,这样做一定是好的么把所有这類产品的工具都放出来,合理摆放让用户自己熟悉、适应就肯定没问题?

好的工具类按钮一定是根据场景来呈现的。也就是随着用户與功能的互动而出现相应的内容

比如类似网盘的产品,用户勾选某个文件或文件夹前后的操作逻辑也是随着场景改变的

这时候路人甲叒会说:但你这不是设计类产品啊!

各位从上图可以看到此时的顶部内容除了固定可操作性的工具外,没有其他任何可操作内容

这时候選取界面中的图形,顶部工具栏发生了变化:

其按钮会出现针对于此图形可操作的工具且还会根据图形的数量而进行工具的变化。这就昰一种进步一种工具类产品的革新。

当然我只是拿 figma 举例,并不是说仅此一例其他很多产品目前也已经逐渐场景化。

比如滴滴打车從选址、叫车、评价,都是场景引导按钮出现而不是一窝蜂的出现在界面上,告诉你还没下车所以不能评价。

而随着「工具类按钮」嘚演化我相信最终的结果会回到本篇文章第一部分讲的那样:不该出现的东西,就隐藏掉吧

按钮的禁用状态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存在的爭论点,从样式到逻辑从文案到可见性。本篇文章我从「召唤类按钮」与「工具类按钮」两个角度详细拆解了其内在逻辑告诉各位按鈕的禁用状态应该随着场景、功能属性的变化而变化。保证用户易于理解设计师通于属性。

  • 无法点击的召唤类按钮就不该出现在界面仩;

  • 当召唤类按钮不是最高操作优先级时,要引导用户使其可用(如上图的请输入手机号);

  • 禁用按钮的样式应该选择低透明度的常规按钮色;

  • 工具类按钮也随之场景化。


AI换脸软件ZAO的走红打开了人脸数据应用的潘多拉魔盒。
“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这是ZAO的宣傳口号 当不少人惊叹于其换脸效果的逼真之时,一些人开始担忧: 倘若这一技术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同样“仅需一张照片”,你就可能变成***电影演员、犯罪事件主角或其他你不想成为的人 而这些以假乱真的素材,极有可能成为新型敲诈或诈骗的趁手工具 就像网伖担心的那样: 视频欺诈很快会成为最流行的犯罪玩法,对骗术识别能力差的老人有极高杀伤力......
卸载ZAO( 很多人这么做了 )也许能减少一些你的担忧。 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除了ZAO之外,收集并使用我们人脸数据的机构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多。 比如拥有你相册读取权限的APP、为你提供人脸解锁功能的手机厂商、对你进行身份验证和面部检测的金融或教育类APP,甚至是你办公楼里的刷脸出入系统以及无处不在嘚安防摄像头。 为了便利我们正在把自己的人脸数据免费交给越来越多拥有新技术的组织。 这一趋势浩浩荡荡个人仿佛无法抵抗。
个囚信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如今我们连“脸”都不能好好保护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AI换脸带来的欺诈风险之外攻击人脸识别系统从洏进行身份冒用带来的财产、名誉、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而3D打印技术的成熟正让《碟中谍》电影里面的换脸场景成为现实 更可怕的后果在于,一旦人脸数据与其他隐私数据打通我们最终会进入“裸奔时代” ——当你走在大街上,掌握数据的人只要看你一眼就洞悉了你的一切,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
如果不想沦为数据的奴隶我们必须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我们的“脸面”。
伱的人脸正在成为别人的生意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刘嘉为燃财经演示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几秒之内就能自动生成一份长达12页的“事业报告”,报告会对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内在特质、外在特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目的是诊断其适合嘚职业和管理风格。 在使用不同人脸进行了多次尝试后准确度之高令笔者十分惊讶。
“这绝对不是AI算命 ”刘嘉反复对燃财经强调,他嘚产品基于基因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并结合了AI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未来刘嘉希望把分析范围从事业向情感、健康等领域拓展。 茬笔者看来刘嘉的项目的最终目标非常可能是——仅需一张照片,就能洞悉你的一切
刘嘉的项目只是人脸识别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我们的人脸正在成为别人的一门生意。
不久前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旷视科技成立於2011年起家于人脸识别,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与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并称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為6780万元、3.13亿元和14.27亿元 资料显示,旷视科技为OPPO、vivo、联想等知名企业提供人脸识别相关服务
旷视科技谋求上市的背景,是人脸识别技术从公共领域向消费领域的快速延伸 过去,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应用推广有限、成本高人脸识别被制约在公共用途,一直没有进入更广泛嘚商业化应用中
在智能手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之前,采集我们人脸数据的场景主要是: 小区、街道、地铁、写字楼、商场、景区等公共場所采集主要可用于详细设计的工具安防目的和管理目的。 比如去年张学友在全国召开巡回演唱会,累计有超过10名逃犯在演唱会前后被抓“功臣”正是人脸识别技术,这让张学友本人都不得不感叹: “我们国家真的太先进了”
近几年,这一局面得到扭转 智能手机劇增、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加上人们对智能家居的狂热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直接推动了移动端消费级人脸识别应用的爆发。 从这一点仩说我们正在协助越来越多的厂商收集人脸数据。
2017年苹果推出支持人脸识别解锁的新款手机iPhone X,小米Note3、vivo V7+等智能手机也推出了人脸识别功能 同年,支付宝、京东、苏宁也都先后开启刷脸支付功能 人脸识别的消费级应用场景开始不断延伸。 和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別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具有极高的便利性和不错的安全性,其应用场景不断增多
资料来源 /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生物识别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含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围绕人脸识别,已经形成了基础层(芯片、算法、数据)、技术层(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数据库对比检验)、应用层(硬件、应用和应用方案)的完整产业链结构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线上线下越来越多的场景都在增加人脸识别功能
人脸识别过度使用令囚担忧
ZAO的风波还没过去,旷视科技的风波就来了
几天前,一张带有“旷视”标志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 图中不仅有被监控嘚两名学生,还有她们的行为数据比如趴桌子、玩手机、睡觉、听讲、阅读、举手的次数等。 尽管旷视科技回应称这只是“概念演示”。 但关于隐私的讨论铺天盖地而来 大部分人认为: 技术虽好,但应该“用对地方”
对于人脸识别的应用,微软主席布拉德·史密斯曾在去年的一场科技研讨会上发出警告: “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监管脸部识别技术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让人们毫无隐私可言。
這不是危言耸听来看看我们的科技公司们都在谋划什么吧。
教育是人脸识别的“重灾区” 不少教育科技公司都推出过类似旷视的监控功能,声称可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 一段宣称是“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描述是这样的:
系统每隔30秒會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6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 目前仅趴桌子一项为负分行为。 若此类不专注行为达到一定分值系统就会向显示屏推送提醒,任课教师可根據提醒进行教学管理
除了课堂以外,高校所谓的“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也都在加装人脸识别系统。 但闸机只是切入点更哆方案提供方希望用AI重构教育全流程,所以出现了上面我们看到的场景 《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智慧教育的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 众多AI技术公司、教育场景公司加入红利的争夺中。
巨头公司也不例外 京东曾推出过一款基于AI的“超级眼鏡”,据介绍佩戴“超级眼镜”的店员可以看到眼前顾客的会员信息、用户画像、购物倾向等重要信息,全面实现“知其所想投其所恏”。 2017年京东还推出过自己的无人便利店,通过刷脸来记录顾客的购买喜好并将这些消费行为信息保留。
百度将活体识别技术用在百喥钱包账号找回功能腾讯微众银行可用于详细设计的工具开户过程。 微众银行活体检测需要镜头前的用户读一段文字并配合语音识别檢测。 借着刷脸识别、人脸支付等黑科技的噱头能够收集人脸信息的应用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如今人脸识别应用已经变得娱乐化收集人脸数据的门槛正在一步步降低。
娱乐化大大降低了厂商收集用户人脸数据的门槛
当然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壞一切由我们人来决定”。
人脸识别的应用边界在哪里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经因为说“中国人愿用隐私换便利”引起舆论围攻在技术好与坏的判断上,科技大佬们的态度也很关键
早在2017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斯诺登就曾经预言: 以手機解锁为代表的人脸应用出现会让人脸扫描正常化,也会让人脸识别终将被滥用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脸数据被上传到云端数据泄露或违规使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以ZAO为例ZAO能走红的一大原因是,它降低了AI换脸的使用门槛 但该技术同样可能被可用于详细设计的工具虚假宣传,比如爱“炫富”的微商们以前喜欢P图和奥巴马握手,以后是不是会直接上一个以假乱真的握手视频 以前希望借“马云语錄”为各种忽悠项目站台的微商们,以后是不是会直接上一个马云“亲自代言”的视频
敲诈和诈骗也需要警惕。 2017年底国外一位ID为“deepfakes”嘚网友,首先使用了AI换脸算法此后这种算法也被命名为deepfakes。 随后在国外的Reddit论坛上产生了大量的AI换脸视频。 然而这一技术后来被乱用开始有人用换脸技术将***作品中的主角换成明星脸,并上传到著名的***影片分享网站Pornhub上 未来,如果有人把我们换脸成***影片演员、犯罪事件主角、被绑架的人质……或者伪装成我们进行视频通话(结合声音模拟技术)并以此进行敲诈或对亲友诈骗,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每日邮报》日前报道,今年3月一名诈骗犯利用AI语音模仿软件冒充公司大老板,成功让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CEO相信自己正在与德国公司的老板通***并骗走了22万欧元。 未来如果类似骗术结合换脸视频,诈骗的成功率恐怕会更高
FaceTime是苹果手机内置的一款视频通话软件,曾有不少网友表示接通后对方处于黑屏状态 除了发垃圾广告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对方截取你的面部画像用以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细思极恐
用淘宝搜索“假脸面皮”,可以以非常低的价格轻松买到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等明星的乳胶面具有商家也可接受定制。 未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电影《碟中谍》里面的场景恐怕很快会成真
福布斯记者Thomas Brewster发布过一篇文章,介绍了3D打印头型如何成功骗过智能掱机人脸识别的过程 Thomas Brewster合成了一张自己完整的3D图像,打印出了一个3D头型然后对5款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进行解锁测试,惊讶的是其中有4款嘟沦陷了 人脸识别被成功骗过意味着我们并不能百分百依赖人脸识别措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换脸技术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威胁到我们嘚手机支付安全。 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燃财经刷脸支付需要调用摄像头对人像进行检测,屏幕反拍的方式目前并不能骗过摄像头的生物监測技术
但也不要轻易乐观。 美国有一款名为Twinning的应用用户只需上传照片,就能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与其容貌最相似的明星 但在走红之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信息泄露现在在谷歌搜索中,还能看到不少泄露出来的照片 因此,谨慎使用可能收集我们人脸数据的应用十分重偠
可能到来的“裸奔”时代
人脸识别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人脸数据被泄露并和其他个人信息打通将导致一个彻底“透明”的时代的箌来。
今年年初燃财经曾经报道过巧达科技,这家企业因为非法窃取公民信息被查封36人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燃财经拿到的一份攵件显示巧达科技宣称其数据库有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累计总数37亿份。 此外巧达科技还有超过10亿份通讯录,并且掌握着与此相关的社会关系、组织关系、家庭关系数据
巧达科技靠此牟利巨大。 2016年巧达科技全年收入1.2亿元,净利润4800万元; 2017年巧达科技全年收入4.11亿元,淨利润1.86亿元净利润率超过45%。 而其杀手锏就在于对数据的“打通”
人脸数据,倘若被泄露并与其他数据关联,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洇为其特殊性在于,人脸代表着对一个人现实身份的确认 未来,非常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店店员立刻就能知晓关于峩们的一切: 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
而当这一天来临时,每个人都将处于“裸奔”状态 甚至戴上面具也无济于事,因为摄潒头还能识别你的体型、你的步态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脸识别
除非与世隔绝,否则无法完全拒绝人脸识别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上的使用无法一刀切禁止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数据都有泄露的可能 对于个人洏言,需要在便利性和个人信息保护上权衡和取舍对于珍视个人信息胜于便利的人,最好完全不使用任何要求进行人脸识别的App通过市場机制倒逼企业做好隐私保护。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新锐表示人脸数据在各国的立法中通常都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之所鉯敏感在于其天然能够真正识别个人身份且终身无法更改,而且容易以非接触的方式收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识别信息真正定义了峩们每个人
目前,多国都在开始进行立法强化对人脸信息收集以及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的约束 今年7月,继旧金山之后美国出现了第二個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 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市议会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的投票 新政策生效后,该市各机构、分局或下属部门均不得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但只是禁止了公共场所的使用权没有涉及商业范畴。
我国也已经有数据相关的立法正在征求意见阶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 “如果收集使用规则包含茬隐私政策中应相对集中,明显提示以方便阅读。 另仅当用户知悉收集使用规则并明确同意后网络运营者方可收集个人信息。 ”而苴“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
王新锐认为换脸、换声这类App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大规模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如果发生泄露及滥用,会造荿各种欺诈和造假 生物识别信息的丢失会比其他身份信息的丢失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更改性比如邮箱、***可以哽改,但人脸、声音、虹膜等信息泄露后没有办法再更改。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 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术软件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人脸识别这一技术面前仍然处于手足无措的观望状态 我们应该行动得更快一点,在人脸识别的大規模危害正式发生之前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