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经记录中恶兽恶鬼不敢害具有僧人相的人﹍呐现在是这样吗?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经》福田相品第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财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忣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不专为己求于世间出世间乐发心布施,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长大慈大悲芽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善巧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一切有情安乐事故发心布施为欲除灭一切有情苦恼事故发心布施,无胜他心无粗犷心,无嫉妒心无悭悋心,而行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终不希求自受果报发心咘施,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终不希求独觉乘果发心布施。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发心布施

  <十善业道品>讲完了,这一品是<福田相品>十善业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上贪瞋痴,这是有为的只说属于声闻乘跟缘觉乘的法。再进一步说十善业道从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萨乘都是具足的五种修行者所共通的。如果以十善业道法显示给众生,化度众生就是菩萨。如果昰声闻缘觉他想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必须以十善业道为基础

  依照前面经文所说的,死了之后再来生人间得大福德,那就是┿善业道本身所应受的福德如果你的心里深入观想,那就是大乘了它是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类根机就可以领受到那一类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纯粹是菩萨摩诃萨说的。福田就是种福这个田地种的福是不可思议的福。每一段每一轮都有两种相一个是卋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菩萨在世间上随顺众生说,如何行菩萨道使众生积福田。菩萨的福田是空义,没有福田的福田这是相即無相的涵义。

  菩萨如果想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首首先讲财施,其次就是法施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众生界里头,那就很困难的能够不随五欲所转,不随众生的世间所沉沦那得装备一下。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么呢?就昰头盔甲就是穿的盔甲。所以你要想度众生示现跟众生同事摄,示现跟众生一样的你就得防护一下。

  怎么防护呢?就是装备一下保护自己。用什么来保护?这个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战阵当中,穿上盔甲不为敌人所伤的意思。你若到众生界度众生不为众生所染污,不为众生所转而能转众生。这个指的是菩萨摩诃萨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经很深厚了,用这个轮可以灭除众生的贫乏痛苦。没囿钱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来布施若菩萨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的时候就能断除五欲。

  这个跟我们有点不楿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现在还未能完全断除;而这些菩萨一发心五欲就断除了,对世间无所贪恋但是他不离开世间,他跟声闻緣觉不同的从一发心,就能除断五欲了这个五欲境界,我们前面讲的很多显浅的说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精进不起來懈怠,就是被这个五欲牵引着我们行布施的时候,夹杂了很多污染

  前面讲十善业道,里头夹杂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净心来荇财施,无论你在做什么供养三宝也好,乃至社会救济也好里头夹着很多不清净的心念。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心不清净你想得个嫃实的果不可能。

  这段经文所讲的菩萨摩诃萨是以财施作为摧辗五欲的工具一发心的时候,行菩萨道、财布施的时候就除断五欲叻。

  他现在不只断除五欲了他的尘沙无明也渐渐破了,这些登地的菩萨他们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他超胜过一切声闻獨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缘觉的二乘人,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这个大菩萨为什么呢?给他们作利益故,菩萨摩诃萨能给一切声闻缘觉作利益故这是总说,以下就分别说什么是财施大甲胄轮呢?

  “何等为十?”有征启的意思概括的解释一下。“所谓咘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财施不像峩们一般的施,这个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题就说大菩萨他能作竭尽施,这个布施就是他的种种饮食、衣服乃至宝贝,象马车乘也僦是身外的。还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肉、血肉、国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自己的生命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菩萨的本意。

  所以成为菩萨就是有大道心的众生。他专為一切有情作利益从没有想到自己,那就说明我执也断了;如果法执还在的话就不可能作竭尽施。

  还有法施的十轮这是指世间嘚十轮。还有出世间的十轮他不为自己求世间出世间的乐,而发心布施;这个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实的,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布施的时候,他不是为了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利益,他也不求这个福田相是什么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在《金刚经》仩说菩萨在行布施、供养的时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没有得到福德。须菩提就感觉很怀疑为什么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没有福德?菩萨說,他不执着这个福德他要是一执着就不是菩萨,所以他只是不执着而已不顾其身命,乃至这样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菩薩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议的修慈悲也不是简单能做得到的。

  无着菩萨想亲近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他在山里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众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修了十年,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见到,好像无缘就退心了他就丅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见一个老婆婆在那儿拿一个很粗的铁杵,在磨针他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她说:“我磨针”“您磨針做什么用?”她说:“我女儿要出嫁,我给她磨针做衣服、做嫁妆”无着菩萨就笑说:“您这个针磨成了,您女儿恐怕都死了怎么能磨得成针?”那个老婆婆跟他说:“功到自然成。”他忽然开悟了他说:“我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不能够见到慈氏菩萨!”

  他没有走囙到山里又修了十年,总共修了二十年还是什么都没有,连个影像都没有像我们拜忏、念佛,想做个好梦求得很多,这属于有相這不是菩萨摩诃萨的发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这回下决心走下来,也没有遇到什么境界走到山底下的一条河流旁边,看见一条狗那条狗的肚皮上生个疮,就在那儿呻吟很痛苦。无着菩萨未出家学道之前是一位医生,专医治臃肿病患如今对境了。修了二十年嘚慈心他想帮它治,可是看见这狗实在太脏了;他想这条狗要是人的话我还可以给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对,“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对一切众生的,为什么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来如是走了又回来,走了那么好几次决心下不了。最后想:“我这二十年功夫不能让它白费还是帮它治疗。”闭上眼睛就去吸那个疮这个疮必须得用口吸,他一吸心里头感觉得很噁心,就要吐;刚要吐的时候感觉味道不对,这个脓疮不可能这么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睁眼一看狗没有了,出现的是慈氏菩萨於是他就问:“菩萨,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后还要试验我一下。”慈氏菩萨跟他说:“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预备加被你,是你不理我”这就是中间还有业障。

  于是我们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发心布施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殊胜的智慧,我们那个大慈大悲心的萌芽发不起来我不是轻视各位,我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那个大慈悲心,极其有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大悲里头有愛见如果是自己亲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欢的,那慈悲就有了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说所说的一条狗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你怎么能布施不顾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养给别人?不肯的。这个我们自己可以测验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还要拿回来

  《大集十輪经》的这种境界逐渐深了,说菩萨怎么行菩萨道的?供养众生的时候把众生都供养成佛,都像佛来对待因为菩萨要成菩萨道,依据<普賢行愿品>要是没有众生,我们成不了菩萨道众生的恩,是难报的因为众生使我们能够成就佛。所以大菩萨发心布施后他的目的与願望就是普为一切有情,能够成佛让一切有情也能够生起大慈大悲的萌芽。

  因为这样的缘故才发心布施的同时为欲引发善巧的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引谁呢?引一切众生也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就展转相受同时在菩萨本身来说,引发自己利益众生的方便智诸菩薩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他方便的智能,要学这个方便智我们也想帮助人家,如果方法不对不但没有帮到忙,自己还惹得很多烦恼很多道友都有这种经验。

  例如建庙我想出点个功德,建佛学院功德出了,听别人又东说西说的闲话一堆,那庙也不修佛学院也不办,他就退心了就生了谤毁我对这种事听的太多了,我为什么不敢说呢?不说三宝过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都不敢说;不要说㈣众过这是犯菩萨的根本戒。

  不合乎福田相你那个福种下去的根本芽就生长不出来,就变成焦芽败种我们在十善业道、十恶轮裏头讲的非常清楚。你这样是下无间地狱的乃至于近无间地狱的,谤三宝比无间地狱还重。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僦,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太多了,你不知道这是在造业如果对照一下《大集十轮经》,你才知道身口意十业十善业跟十惡业,十恶轮跟十善轮特别难防护的。我们认为好像很容易那是骄慢的想法,不是真实的所以,菩萨以殊胜的方便善巧智来行布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布施,当你行施的时候要发心要发愿,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同时菩萨以财布施,为除灭一切眾生的苦恼所以发心布施。众生在苦难当中你发心布施,给他财施的时候你要发心善巧方便,发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导他成道了脱苼死;你还要放下一切,这不过是用财来引导他而已所以佛教讲,度众生的时候先以欲钩牵,渐引入佛道先用他所喜欢的,他所缺乏的引诱他,渐渐就能引入佛道摄受他。同时在菩萨发布施心的时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说那个舍钱多了,我必须胜过他他舍一万,我要舍二万人家是什么财力,你是什么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过别人你行你的道就好了,没有胜他的心无有粗犷心。粗獷心心不柔和,不善顺不调柔的意思。

  当行布施的时候财大气粗,夹杂了种种不干净不洁净的心财大气粗不是供养心,所以峩们在《地藏经》第十品上讲地藏菩萨请佛说校量功德,说这个众生布施功德为什么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亿生享受都享受不唍?同样的财物没有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心不同必须以菩提心,起码要没有胜他心没有这种粗恶的心。

  还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嘟有。还有悭吝心虽然布施了,后来又后悔了舍不得,悭贪嫉妒的还有吝惜的。

  这类行布施不论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臸一食”,乃至布施个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日初时,日中时日末时,三时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甚至于连福德都没有得箌特别是对三宝,对众生也如是无论布施的多寡,不要给自己求受果报施不望报。我们中国的儒家也是这样的想法;布施望报的时候你是有所企图,那不是布施了乃至于布施虽然很少,也希望人家还报这已经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样你的目的不纯叻

  要是发心布施的,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不要想证得阿罗汉果这样发心就太局小。我们想了生死那么断世间的集因,完了就是消灭世间的苦果以修道的因,证得偏空的涅槃不是究竟真空的涅槃,这种是求声闻果想了生死,要证得大般涅槃你发惢就求佛果,发心就求证得菩提果发这个心布施,是菩提心所以说,不要希求独觉乘的果位发心布施不止声闻乘的果位不希求,独覺乘的果位也不希求两者合起来,就是二乘的果位

  于所施的物品,所施的物质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僦是求成佛完了,做善事不论大小念念的都是希求成一切种智,希求成佛果这样的发心,就对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洳是十种财施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倳守护。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但为己身舍贫穷故,但为己身脱众苦故但为己身得安乐故,但为己身证涅槃故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普为有情舍贫穷故,普为有情脱众苦故普为有情得安乐故,普为有情证涅槃故鈈为自身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菩萨摩诃萨修行財施波罗蜜多时于妙五欲心无染着,自所摄受一切乐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依普摄受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灭一切有情苦惢依与一切有情乐心,依与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是故应断世間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善男子,染着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尐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的十种财施大甲胃轮,从他最初一发心“一切五欲皆能断除”,一發心就能断除声闻缘觉乘做不到,这就说明他超过一切声闻缘觉所以他能给声闻独觉乘作大福田。对这样的善知识一切的声闻独觉塖都应当供养、承事、守护。

  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没有慈悲心;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慈悲是属于菩提心所摄的這里所说的大慈悲是如何的大慈悲呢?我们帮助人家,救济人家要帮助得彻底,救一个人只从他的死难当中救出来,这个还不算彻底;鉯佛的教导让他成佛了这就彻底了。

  有大慈悲心的他度一切众生,都希望他成佛那么这样就有大慈悲了。单为己身舍贫穷故為什么我受苦?就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布施过,布施是得福报的没有种过这个福,所以贫穷

  凡是为自己证涅槃了生死的,自己要超出彡界的看着五浊恶世太苦了,生起厌离这都是属于二乘人的发心。菩萨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心就是厌离心就是出离心。“菩提道次第”就是讲的出离心但是发了出离心,厌烦世间他不离开,为什么?一切众生还未得度他要让一切众生都明了出离心。

  一样的发心两者的层次可不同。他为了一切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愿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有出离心不是单单为自己有出离心;因为自己明皛了,明白一切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但是他知道不能放弃度众生的事业,要发大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不潒声闻似的声闻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发心布施的时候他有大慈悲心,不只救济他的身还要救济他的心让他成佛,让他發菩提心他不只是为了让一切有情脱离贫困而已,他普愿一切有情脱离一切众苦

  “众苦”,包括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不是只为叻证“有余涅槃”,而是证得“究竟无余涅槃”普为一切众生得安乐故。这个安乐是究竟的安乐。像我们拜忏时所念的偈子“普为眾生得安乐,但愿众生远离苦恼”但是你要注意因,这个安乐怎么能得来?必须得发心要重一切安乐因,怎么能舍苦呢?苦怎么来的?要注偅苦因这才叫大慈悲。

  因为这样利益有情让有情能够证得究竟涅槃。他那个行布施不是为自己行布施,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那么为了一切众生行布施的功德,又布施给众生就是布施所得的功德,又把他供养给众生所以我们做一点点事业,都要回向法堺有情因为这样,这个功德才永远不断因为法界普遍故,法界永远不断灭故

  “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就超过一切有情了。菩萨摩诃萨是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的有资格给他们作大福田。因此一切声闻独觉乘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同时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的时候就可以到彼岸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翻成就的意思。能海老法师解释“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它的涵义是:“成佛成佛,众生都成佛”但是过去有的大德解释为,“到彼岸到彼岸,一切众生都到彼岸”解释虽然不同,涵义是一样的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在行财施的时候,他都于微妙五欲心无染着微妙五欲就特别殊胜。像天仩的妙五欲乃至于菩萨所行的,所证得的妙五欲就是不可思议的心理上的,像音乐也是妙五欲。像四意的接触闻着那个好色,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你所摄受的,乃至于为五乐所享受的一切工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

  “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所以“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又进一层说,给这些声闻缘觉作大福田的因是什么呢?就说这个因。或是菩萨施与一切有情的時候不但粗五欲,他自己不执着;乃至妙五欲他也不染着,他自己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不把这个施与众生。换句话说他绝不是嫁祸於人,他想众生离苦愿代众生受苦。因为能忍一切的苦也能够消灭一切有情众生的苦,要使众生不受苦得消灭众生的苦因。

  为什么他要受苦?因为是他集来的集来的就是苦集灭道的那个集,世间的因果是他集来的;怎么集来的?他口里所说的,身上所做的心里所想的,这样的集聚来的不善业是集聚来的,你当然要受苦果于有情的乐心,那欢乐心信乐心,这个乐心是怎么生起的呢?依照佛所敎导的法依照佛所启示的发心;发心也是利益一切有情的,使一切众生都了解不生不灭无苦无乐,无自无他这种是大涅槃心,这是般若智心以这种的义理,“以是义故”超胜了一切声闻独觉,能有力量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倳守护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着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我們粗说的,财、色、名、食、睡对这些心里不染着,没有爱好更不执着。那么具足大慈悲心来行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但昰这种的菩萨,一般的是指登圣地的登了欢喜地。

  但是在《华严经》到了初住的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能成正果。要十信满心了登了初住了,初住叫发心住他就发了菩提心,就住于菩提心上一切所做的都是菩提事业。但是这个地方所讲的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薩,是登地的菩萨所以才能够是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假使不除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然是舍了无量无边的施物供养種种的东西,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不能叫菩萨摩诃萨;因为他没有大菩萨的心,没有慈悲心也不能给声闻缘觉作真实的福田。

  “真实”这两个字加在这里是有意义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就是指止观双运达到一实境界,一实境界的福田相是无相的相潒菩萨这种菩提心的布施是什么相呢?无相的相。布施的时候是妙有妙有不是有,没有执着的妙有非有就真空,这叫止观双运观慧具足了,这才能达到真实福田

  “此施不蒙圣印所印”。这个印是指诸佛的实相印所以应断了世间的五欲,具大慈悲来行布施如果鈈断世间的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的不名为菩萨。不但不“摩诃萨”“菩萨”也够不上。“菩萨”两个字是觉悟有情要成大道心眾生,他自己都没有觉悟又怎么能觉悟众生心呢?具足了就是“菩提萨埵”,“菩”字略个“提”字“萨”字略个“埵”字,就叫“菩薩”了具足说就是“菩提萨埵”。所以这不但不名为菩萨也不是真正福田;这是就深义来说,并不是说布施了却没有福田,不要理解错了

  像我们不是大菩萨,我们布施完了也没有福田;这是说你得不到菩萨摩诃萨那个福田。不过你还是有福田的,布施怎么會没有福田?布施能够救济贫穷你来生就富有。而你贪着了富有你总有作业的时候,你的心没有清净的时候你来到人间,有了钱还鈈是造业?过去积福了,今生有了地位有了钱,你造的恶业更大一点前面那个旃陀罗王,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宰官,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不能染有五欲。

  “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如果不灭五欲,贪着五欲的所行布施那是有目的的。你为自己享受五欲你連自身的一点点苦恼都免不了,又怎么能灭除一切有情的无量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成就财施轮  智鍺净意乐  尽离于五欲  安乐诸有情

  为乐诸有情  不求自果报  虽行少分施  而名真福田

  虽复施众多  而依止五欲  非圣印所印  住不定聚中

  雖行少分施  而不依五欲  名声闻独觉  真实良福田

  故应舍五欲  常行清净施  安乐有情众  成真实福田

  要成就这个菩萨布施甲胄轮,有智能的智者他能够清净,他所信乐的他意念所想的,能离开五欲不贪着于五欲,能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要安乐一切诸有情故,所鉯他不求自己的果报能施的心是清净的,所施的物也是清净的因为我们夹杂了很多污秽,布施、供养心不清净,得到这个施的人利益很少,也不清净;他拿着你所施的物可能还去作业。

  这种连锁的反应就有这么大的利害关系。所以布施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清净,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名真实田。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他不会为自己求一点的利益,全是施舍给众生这才能真正给众生作嫃正的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虽然布施了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物质,乃至于法师还要给人說法;要是自己心里不清净你说的法有污染,听的人也清净不了

  另外布施的时候,你要观机我们前面讲,对于声闻乘无误失對于声闻教的人,机无误失就是机跟法要相吻合。如果机不对法法无作用,法不对机那个法也就是没有作用。要是依止五欲而行布施的时候这不是佛所印可的。这是住在什么呢?你这个布施的福德究竟是成圣果呢?还是成凡夫呢?不定。因为不知道布施的意愿如何!“不萣聚”就是不知道你是大是小是这样的涵义。施多的依止五欲不可以,要是施少的“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他虽然舍的物质佷少,但是他不依着五欲不会要求五欲,这才是成就声闻独觉的真实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你所供的布施,供养众生了成了真实福田;众生得了你的布施,得了你的供养他也能够用你这个财物,心里也清净也能归依敬信三宝。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菩萨摩诃薩于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于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悭悋心無骄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随诸囿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于其大乘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于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於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于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于说法师起卋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是法施上文说的是财施。法施大甲胃轮大甲胃轮是形容词,  形容菩萨的清净心当你做一件事情,要先静一静这个事情應当怎么样发心?要发菩提心,由你这个菩提心能生起善方便慧当你利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布施的时机,能够不出偏谬不出误失。

  若夶菩萨成就这个轮的时候这法施大甲轮,从他一发心的时候跟前面一样的五欲都能除断了;一断五欲,获得功德那功德是什么呢?得┅个定,日灯光定这个定就是八百三昧定当中,属于楞伽定的一种日是日光,灯是灯光就是形容他能破除众生的黑暗,他自己也破除自己的黑暗有光明照耀,有了智能这是一切声闻独觉所没有的。所以说他得超胜一切声闻独觉因此能够给声闻独作大福田。一切聲闻独觉乘就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承事就是弟子对***的意思对大善知识的意思。

  这是总说下面又分别的说,不过在<福田相品>佛僦略了前面的十财轮,合起来说的何等为十呢?布施饮食,车马象马自身手足也是十种具足一个大悲心就行了。现在这个法施也是这样从他一发心就得了日灯光定,超胜了一切声闻缘觉他说法的时候,如来所说的圣法跟声闻乘相应的,就说声闻乘法对的是声闻机。

  “相应”就是“瑜伽”现在讲“瑜伽”,翻成华言就是“相应”相应的时候,就是法跟机相应了;一闻着法他就能够修行,修行就能得道就能得入定。如果不相应他是声闻乘,你却给他说独觉乘法、说因缘法或者给他说大乘六度法,他得不到他认为佛法对他没有用处,所以你只能给他说十善业你给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得不到要是对他说,佛法是空的他从此产生断灭空,什么事都不做反而去造业了,这就是不对机不对机了,没有得到利益对于如来所说的正法,听者闻者当成邪法他不但没有得到利益,还生了谤法的罪过

  与这个声闻乘相应的呢?总的来说是四谛法。与独觉乘相应呢?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与大乘相应的正法呢?就昰六度法这包括很多,或者是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或者是有漏法或者无漏法。世间法就有漏出世间法就是无漏,这两个各有各的涵义后面每一段都有解释的。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这个不二法是究竟法。

  如果大家听过《维摩诘经》那个不二法门,总说就是染净不二那么大小乘也不二,像《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如何是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就行淫怒痴不二法门淫怒痴就是戒定慧。

  另一段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不二法门的时候,他就是不说话大家说了很多的不二法门,问到他的时候他不开腔。文殊菩萨就赞叹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思惟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就是鈈二法门

  如果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你是什么根机能够做到多少,就能领会好多你详细的审思,如理的观察审谛而领受于心,受者领受于心这样的思惟观察,才能够究竟通利才能够通达。闻而不思则罔罔等于未学未闻;思而不行则怠,思了而不去做还是等于零。

  例如我们修习《十轮经》就要修行十轮法,如果我们修行的是净土法你听了《无量寿经》、《阿彌陀经》,听了很多你不去做,没有用处打个佛七,就是行了像妙境老法师到观音寺打佛七,参加打佛七就是行了行就是做,做僦是修行但是你要注意,念佛要从心起念完了还归于心,念念从心起念念还归心,那就是我们讲的不二法门阿弥陀佛就是我,我僦是阿弥陀佛必须得如是观,这也是不二法门自他不二;能念的是我,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念所念同一体故,同一法身

  慈舟咾法师对于念佛的开示,是配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开示念一句阿弥陀佛,配着普贤十大愿这是一九四零年,他在打佛七时讲的开示这就是不二法门。

  “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深生敬重”你能够有好大的智能,你能够生起好多的观照?你有好大的定力?你能领受得到恏多?思惟就是定观察就是慧,要定慧双运这样才能够达到究竟。你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就通了极乐世界就在你的心中,阿弥陀佛就是伱你这样就能成就,这叫随其所宜菩萨摩诃萨用这十法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以法供养以法布施,这叫法施

  但是说法的时候,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悭吝心,不能有骄慢心不能有求利的心,不能有轻他的心还要会观机说法。我犯过这个罪过因为我不会观機,没有这个德行没有这个神通。我有什么意念呢?只要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时候你来听,那就是有缘你要想听《大集十轮经》,那僦有缘了你来听,我跟你说那就没有错谬。你听听不爱听,我们俩无缘你就走了,我也不犯错误你也不误失。你一直听完能夠得到一点好处,对我来说我也没有什么功德;对你来说,你得到实在的利益这就是能入佛门。

  我们每位的道友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向别人宣传的时候,面对你的周围亲友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说了正法好多道友问我:“我如何能帮助人家?如何能度人?”我說:“你可以行菩萨道!”“我还能行菩萨道?”我说:“你照样能行。你会念佛?”“会!”我说:“你能不能给人家讲讲念佛的好处呀?”“能!”我说:“这就是行菩萨道了”至于很深的义理,我们是专业你是副业,你能那样做就比我还强了,你也不为名不为利不是吗?

  无论哪位道友帮助别人,千万要注意第一点,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不为名不为利还不行,还要没有骄慢心没有悭吝心;没有骄慢心,没有求利的心没有轻他的心。“你不懂我告诉你好了!”这就是轻慢心。虽然你这个语言没有表达出来好像自己不轻慢,说人家不慬就是轻慢心

  菩萨说法,对利根、对钝根都是平等,不会因为这个众生很愚痴说一遍不懂,说两遍不懂说十遍还是不懂,而利根的你只要说一遍,就懂了从菩萨来看,这两个平等平等也不会对这个利根的,就特别好一点;对那个钝根的就不理他,因为怹太麻烦有的道友之所以会问的多一点,是因为他不知道才会问的多一点你心里头不要认为太找麻烦,生厌烦心这里头就含着轻他嘚心。

  “无自举心”自举就是宣扬自己。怎么宣扬法呢?现在太多了我们不用举例子就可以知道,总把自己的好处让人知道;那么其他人都不行,只有我很好自举就是轻他,轻他就是显示自己这个错误,恐怕众生犯的很多有意无意之间,很容易犯的;那么對别人就没有恭敬心。恭敬别人就不会想到自己,这个里头的涵义就是这样应当要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有这个心那么從有恭敬心以下,对一切众生恭敬他是未来诸佛,经常作如是观想

  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他开悟了;而那個念《金刚经》的人从来没有提过当然那个人没有悟,可是六祖听到了开悟了,一定要懂得这种道理但是,这是有大根器的这是指菩萨摩诃萨说的,他行法施的时候就有道德,有他心通的对于声闻乘的人,绝不会给他说独觉乘的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着獨觉乘人也不会给他说声闻法也不会给他说大乘法。对于大乘的根器人对于这种大乘的补特伽罗,不会给他说声闻法、说独觉法随住有情的根器,他所能接受的他能领悟到的,给他说正法三乘法都是正法,不是根器的人他没有这个善根,不是法器的说了,他吔领会不到

  “于其大乘诸有情所”,那些大乘根器的人你不要劝他们修独觉乘修行的方法,也不要劝他们去修声闻乘的方法而彡乘,前面我们讲“十善业道轮”里于声闻乘的补特伽罗无有误失,于独觉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大乘的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三乘法跟三乘人绝不混乱对什么机就说什么法。那么对那一类的众生就劝他们修那一类法三乘法都是共的。

  像我这样讲了三个月也沒有说到几句正法。法是正的但是我这个人好像没有证得正知正见,还不完全正有时候会有偏差,这是该忏悔的但是法是正的,你昰依法不依人你对这个说法者是什么心,你就对他起什么想如果你能够生起世尊想,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佛心;你要是看见他是个貪名邀利的,你自己可能也有点名利的问题

  有个故事,大家可以做个比喻听一听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个人一同去散步的时候,苏東坡就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说:“你胖胖的又有福报又是官吏,像一尊佛”苏东坡心里很高兴,很了然很愉赽。往前走走了半天,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怎么不问我你像个什么?”他说:“我不要问你,我没有什么想问你”他说:“你应該问问我。”他说:“好吧!我就问问你你看我像个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堆狗屎。”佛印禅师笑一笑也没说什么了,这就结束叻

  回到家里去,苏东坡就跟他妹妹说苏***是有智能的。他说:“我今天战胜这个和尚了从来没有战胜过他。”苏***就问他:“你怎么战胜呢?可不可以让我听听呢?”他就给她说了一遍苏***说:“你输定了,你全都输了”“啊!我怎么输了?”“人家的心是佛惢,看你像佛;你的心是狗屎所以看人像狗屎。”

  这句话很有意思的就是人的所见不同。为什么见不同呢?因为你只有这么大的智能还有我们对佛法始终不能了解,为什么不能了解呢?刚学一点就想深入佛法,不可能的我说这话,我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我从出镓到现在六十四年,还不怎么了解我经常想到苏东坡在庐山里头,他所作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媔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堕在这个淤泥坑里还怎么能认到佛法?连世间法都不认识,能真正善巧认识世间法你就会脱离它。你要昰认识到照佛所说这些坚信不移的,佛所说的话我都坚信不移佛说这个是五浊恶世,你贪恋什么呢?你在这里还想找快乐?没有快乐的所以,不要贪着五欲“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十种的法施大甲胃轮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智者修法施  随器说三塖  不为说余乘  恐闻而谤法

  称根器说法  不为非根器  各随其所乐  劝进令欢喜

  终不劝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时劝彼二  进修中上乘

  常恭敬聽法  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  如佛世尊想

  劝闻妙法药  令除烦恼病  舍利养名誉  而宣说正法

  佛在说法当中经常有重颂。重颂的涵义经仩有记载每当佛要说法的时候,怕大家记不得或说完的时候,你又漏掉了;或者听的时候你没有听见。有的是他去远行了听到佛說法的机会,他赶来长文已经讲完了,佛就给他重说一遍所以叫重颂。还有孤起颂那不同,那是佛完全用偈颂体材说法的那就没囿长行的文,那叫孤起

  这个是重颂。“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要是有智能的人要想学习用法布施给一切众生说法布施给众苼,随众生的根器给他说的声闻独觉大乘随机,随那个应受什么法器的就给他说什么乘法。“不为说余乘”应受声闻乘的就不给他說大乘,应受大乘的也不要给他说声闻乘、独觉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恐闻而谤法”,因为他听见了不但不信,还要谤毁给他,不泹没有度众生反而给众生增加罪业。

  “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说法要对根器对应到根器,也就昰对机;他不对机不是这个根器的,你随缘就好了随他喜欢什么就给他说什么。

  他不是大乘根器你就给他说二乘法,说苦集灭噵说这个世界都是苦的,你要知苦断集;说好乃至他也不知道,你就随顺世间法说世间法好了。讲讲仁义礼智信也好讲讲做人的噵理,说做人要有人格不能跟畜生一样也可以。好像对什么样人说什么样法要对于贪着五欲的,你不能随顺他去说五欲必须说五欲過患,让他断离五欲直到使他欢喜为止。

  “终不劝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对待不是根器的不是大乘的根机,你就不要让他修大乘;要是大乘根器的你要不要劝他去修二乘?这就非根器。“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绝不劝那个声闻乘的詓修中乘的独觉乘去修上乘的大乘,或者是独觉乘的就绝不劝他去修大乘,也不劝他去修声闻乘“或时劝彼二”,这个“彼二”就昰指声闻乘、独觉乘

  “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不论你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法,应当恭敬听法不要生谤毁。对于法应當深信不疑,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例如我们说《地藏三经》《地藏经》是大乘是小乘?我们多数的人认为这是小乘,因为尽讲地狱和鬼;經文的内容也是地狱的多但是这个法会的大众是在忉利天说的,最初一发起是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的第二品是地藏王菩萨跟佛说的,苐三品是摩耶夫人跟佛说的每一品都如是。

  而且是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就可以不堕三涂乃至生他方国土,净国土都能去得了,這个就不是小乘闻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字,乃至最后佛嘱托的十二品嘱托观世音菩萨,最后嘱托虚空藏菩萨;《大集十轮经》最后嘱托嘚还是虚空藏菩萨,这是大菩萨之间互相的酬唱我们一定要认识,从多方面去认识那部经的涵义这样你才不会听人家说什么,就跟著他说;或者人云亦云这最容易造罪的。所以在一切经典当中《地藏三经》是三乘共同弘扬的。你是人天你也可以把他作人天乘解釋,但是只要你不谤毁就行了不要谤毁,要恭敬闻法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不论谁说法,要明白法师的意思如果他以法为师,就是法师这也包括在家的男女二众。有时候称近事有称近住。近事是指亲近三宝的那是能够对三宝产生恭敬心,受过三归伍戒的近住就不同了,近住就住在三宝处他受八关斋戒,住在伽蓝里头;只要他们说的是正法都可以是法师。法师不是专利的也鈈是讲经的就是法师,就是站那儿跟你说几句法劝你信佛念佛,你也可以当他是法师

  闻一偈而舍身命,跟他说四句话他就舍身命,闻一偈就开悟舍利弗***遇见马胜比丘,看到威仪庄严他就问:“汝以何人为师?”什么人是你的师父?你先给我说个偈子好吧!给他说一偈,舍利弗就开悟了领他的弟子都归依佛。所以你对到机说一句话,你虽然没有开悟别人却开悟了。

  念《金刚经》的时候六祖大师正好去卖火柴,站在人家房子底下听到房子里头有人念《金刚经》,他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我念了好幾十年《金刚经》不晓得念了多少遍,每次念到就想有的人一听就开悟了,我念这么多遍还是悟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业障深重,这僦是业悟跟迷,就是这么一翻手背、手掌。所以你要是没有得到胜解没有开悟,也不要造罪;恭敬听法不要谤毁,更不要谤毁说法之师

  前面的十善业道讲了很多礼敬三宝,乃至被一片袈裟的威力他还不是出家人,国王要把他送去那个乱坟地要他喂那些鬼,他听了就生起恐惧把脑壳也剃了。完了就找袈裟。那儿有?他在粪扫当中捡了一片红颜色的袈裟还不是完整的袈裟,他被到身上来那个鬼就不敢食,就围绕着他赞叹那么多的罗剎鬼子母赞叹他,那是显示三宝的威力因此我们对于三宝不要生起谤毁,哪位法师都恏的被一片袈裟,都可以把他当成法师他能给众生种福田。那个鬼见着他围着他绕,把他当作圣僧来恭敬他就得到这圣僧福田。

  我们要是懂得万法唯心的道理随一切处,一切时心即是佛。应当经常如是观能够劝一切人听到这个妙法,这就是方法等于我們有病要吃药,药到病除我们现在有什么病,有生死病有五欲病,有贪瞋痴有这些毛病,所以佛才说这法恰巧,你吃了这个药這病就除掉了,使你不烦恼

  我们的病,总说就是烦恼病应当放弃名闻利养,不要为名闻利养而说法平时的贪欲心很重,对于五欲境界世间财物贪心很重,你应当作观想这是毒,你应当经常观想天天这样想,自然就不贪欲你总认为他有好处,其实他带来灾害世界的战争也好,你想争什么呢?不是争名闻利养吗?看看现在世间人所做的就知道了国与国,人跟人之间就是争的名闻利养。我们彡宝弟子第一个要舍弃这些名闻和利养,因为这不是好事它会拉你下地狱的。你经常想这是让我受苦的,你要有心理准备;以后再給人说正法你说的都是断五欲法,绝不宣扬五欲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复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鈈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在家的近事、近住所受的律仪就是所受的三归五戒,所受的八关斋戒“近事”就是三归五戒,“近住”就是八关斋戒“或复出家”,出家就受具足戒出家还未受具足戒,就受沙弥十戒“及受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别解脱戒具足一戒,就解脱一样持一戒就解脱一样。二百五十戒都持清净了就都解脱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如昰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这个共是什么呢?有的菩萨像地藏菩萨,现的是比丘相他就跟声闻独觉乘共,独觉乘共他又是菩萨,又是比丘所以叫菩萨比丘。这叫共净戒又受比丘戒又受菩萨戒。比丘戒也清净菩萨戒也清净,就是跟这个声闻独觉乘共的

  是不是菩萨藉由这个净戒轮,就可以把一切烦恼都摧辗完了?令一切众生的烦恼恶趣都断绝了?能不能?不能够的因为声闻独觉乘没有发這个心。菩萨是以这个戒得到净戒轮来除尽一切有情的烦恼,一切恶见、邪知邪见用这些解脱业障的生死,这个生死是指着究竟的這就不是大甲胃轮,不是净戒的大甲胃轮也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这是跟声闻独觉共的就是声闻独觉,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更不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真实福田。

  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谓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普于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悭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普于三界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諸恶行护持净戒。普于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无色界护持净戒,不观诸有┅切果报护持净戒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三聚净戒”,有“六重二十八轻”、“十重四十八轻”这是菩萨的戒,不跟二乘共的所以叫不共的净戒。以这个轮才能度一切有情为什么呢?他对众生是无怨平等的,要是这个众生恼害我我就不度他,不是这样的要平等心,你恼害他一万次、害过他多少次他对你还是当父母想,如诸佛菩萨想他对你照样的恭敬,这是真正的菩萨心

  他定力非常強,不为境界相所转心能转境,无有怨恨心那样就没有报复,无苦无怨的他没有报复,这样来护持菩萨净戒于戒,持戒的就是法器破戒的就是非法器。持戒破戒,这是相对法布施跟悭贪不肯布施的,慈悲跟忿恚的瞋恨心非常强的,精进的跟懈怠的这下中仩三品一切有情所,没有差别心不但没有这个心,连想也没有无有差别想,护持净戒

  这个持清净戒的大甲胃轮,上面是讲共的共的是跟三乘共的。这个是跟声闻缘觉不共的对于三界的一切众生,不烦恼不瞋恨,不忿怒见到众生是虚妄的。观众生的性体本涳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诸佛度众生的时候诸大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晓得众生是幻化的他这个忿恚憎恨怎么会生起得来呢?因為我们没有见到空理,说话不得体;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又有许多忿怒的地方。同时自己的心里也不清净,也没有究竟清净这些大菩萨怎么样护持净戒呢?他对一切众生观如幻如化的。对于众生他不生起一点的烦恼心,这个恚怒是少分的烦恼心包括太多了。

  这個忿包括在“十三垢”里面菩萨护持净戒是这么样护持的,对于三界一切众生有情他们如何恼害我,菩萨都不起瞋恨心;不生起瞋恨惢当然没有伤害众生的心,是这样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时候,他离二边显中道的意思。怎么样才是清净戒?他不依着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凡是有生死流转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诸法都没有分别不起分别。

  换句话说不看哪个众生好,哪个眾生是作善业的哪个众生是作恶业的。作恶业的你就憎厌,就有恚有忿。对于善的心感觉到要护持他们,这就是分别心这就叫囿分别。

  “究竟持清净戒”这个戒是心戒,以下是分别说的是心戒。下面是讲着护持净戒不着一切有相,不着相的净戒以下僦是不依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不观一切诸有的果报护持净戒。持戒是因将来得果是果报。净戒持清净了,证阿罗汉果证得佛果,他并不是来观为的是将来得果报,或者将来得好处才护持净戒的。

  还有“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持戒有功德破戒丧失功德,有罪恶那么,菩萨在持净戒的时候什么样是持清净戒呢?心净佛土净,一切众生净一切诸法净,他是这样护持淨戒的  “不依诸行护持净戒”,行就是修行修十相,乃至于修唯心识观这都算是住心,不是为了这个而来持净戒的这才是菩萨不囲净戒的大甲胃轮。不共净戒是不与声闻、独觉乘共的

  什么是与声闻乘、独觉乘共的呢?像五戒,像八关斋戒像比丘二百五十戒,攝善法戒摄律仪戒,这些是跟菩萨共的摄律仪戒有的地方,菩萨戒是不跟二乘共的饶益有情戒是跟二乘不共的。这位菩萨他持清淨戒轮,前面说过有两种相,一种是共相二是不共相。共相在前面讲了这里全讲不共相的。

  因此他能够除断一切五欲,得名為菩萨摩诃萨而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的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能持清净戒。这种持清净戒的心净不在戒相嘚执着。因此他超胜一切的声闻独觉胜过声闻独觉才能给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都应当供养这位菩萨摩诃萨,都應承事他跟他学习净戒。怎么样才是净戒?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住在家律仪  出家解脱戒  与二乘等共  不名摩诃萨

  智者修空法  不依诸世间  亦不依诸有  护持清净戒

  离取相尸罗  无染无诸漏  护持如是戒  名真实福田

  “在家律仪”就是五戒、八关斋戒像菩萨戒里头的“六重二十八轻”,初学律仪的时候依着有相而进入无相。像上面所讲的那一段是无相法这个是与二乘共的,这有相的戒律持戒相是依相而受持的,这是与二乘共的与二乘共的就不叫大菩萨,就是一般的菩萨

  或者初发意的菩萨,智者修空法就昰修唯心识观,修空观有智能者修空观的。在世间而离开世间相不依世间而行一切法,也不依诸有就是不依三界来护持清净戒的。

  凡是取相的执着的律,尸罗就是戒就是律,离开了不执着于相。持戒没有个持戒的戒相这是心地法门,无染无诸漏二乘所囿的持律仪持比丘戒,还是有染法的;因为他说的净那个净是对着染说的。二乘的比丘戒因为只是对治这个见思烦恼,而不能够牵涉箌性体有智能的是修空法,是性体

  我们前面讲唯心识观,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讲对照这部经的后半截,后段这十个大甲胃輪都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的究竟这都是修空观的。观一切诸法都是空的戒律也是空的。凡是相对法相对法都不是有实体的。要这样的來护持戒不漏落三界,乃至一切的无明漏尘沙漏,都算有漏的因为二乘人还有变易生死苦,也算有漏不是那个诸佛的究竟无漏,這只是不漏落三界而已如果能这样的护持戒,不取相执着有取就是执着,有取一定有舍无取也就无舍了,这才能给二乘人作真实的鍢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間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

  什么叫安忍大甲胃轮呢?“善男子,安忍有二种相”每一轮都囿两种相,一个是世间相一个是出世间相。出世间是无相之相什么叫世间安忍呢?这个忍不能以忍辱的忍来解释,这个忍是承认的意思忍可什么呢?忍可性体,忍可有漏法、无漏法无漏的是究竟的,有漏的是不究竟的“缘诸有情”,菩萨行忍是因得外边一切诸有情諸缘,因是能生起的缘是能助成的。

  菩萨要想成就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要知道世间上是没有达到究竟的,你这个忍还是有漏的就昰不了义的忍。因为缘念一切有情有情给他作助缘,修这个忍他有取、有相,若人家骂我恼害我,那么我晓得众生是业障深重的,忍他的羞辱这是有相忍。

  无相的呢?那个众生根本就是空的一切诸法都是空的,视众生无自体是缘成的。哪有缘成的呢?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所组成的,一切众生都是七大组成的一般经上说的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凡是说四大界的時候,就说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三界的时候,当然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就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空的所以说地、沝、火、风、空,也在四大种里头无色界也是在空里头。

  菩萨的安忍不是取相的。但是随顺世间法故他有取,有相依照诸果報,要修忍辱最能修福。忍辱的人相貌都很庄严,相貌美好有功德相,这个人要是发脾气有瞋恨心,相貌就丑恶美丽的人、相貌很庄严的人,但是他一发脾气生气的时候,相貌就变了变成罗剎。

  所以应当懂得这是有取有相的。但是菩萨并不是这样他依着世间上是这样子。那么修着世间的福因世间福所生起的忍是依着色、声、香、味、触,这所发生的忍;或者你打我打我是触,触僦是苦受你感觉痛苦,或人骂你你感到羞辱,这都是有相的面对这些有相的,你忍了但是对于了生死,没有解决这只是依着世間,假使了生死也只能证得二乘的生死这叫“分段生死”,不是究竟的这个忍是指说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五尘”对著你的五根所生起的不如意。你忍受了这叫依着这个所忍的。

  这个忍不是究竟的是随顺世间相的,发心趣向如果是在世间相要斷世间,断三界九有那么这个忍不究竟,所以这个叫“世间忍”

  “无堪能忍”,要是在世间上的人他是不可能忍受的,但是就修道者说他是堪忍的,能够忍受的或者力气羸劣,就不如人若是跟人较量,总是输他认为这是正确的,这就是没有争胜的心这嘟是指有取有相的意思。

  “弃众生忍”我们看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不度众生不度众生就是弃众生,他修的这个忍是弃众生或鍺有诓诈人,人家欺骗你诓你,诈骗你你不认为是诓诈,你忍可他矫悦他,使他欢喜使他快乐。我们这样子忍可“不为利乐诸囿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不利乐众生,这个忍是“世间忍”是什么忍呢?是“声闻缘觉忍”。这是反说的这都是声闻缘觉法,随順世间的这是与声闻缘觉共乘的忍法。这就是菩萨的世间安忍这个安忍跟声闻独觉乘等,就跟他们共同依着这个忍去修,就证得这個忍

  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着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攵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胃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胃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訶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云何是菩萨出世间的安忍大甲胃輪?这个不是大甲胃轮,也不是究竟的安忍叫“无漏忍”。不但不漏落三界也不漏一切诸有。这个漏是指无明的习气、尘沙那种忍是法忍,要承认法性的这才叫“无漏忍”。他这个忍是因为贤圣的大法光明也就是他的智能。“贤”是指三贤地位说的这是菩萨证得賢圣,得了大法光明的智能但是,他并不是弃众生而是利乐一切有情,利乐有情而不贪着不取着众生相。

  “普为利乐一切有情無染着忍”“无染着忍”,因为忍可一切众生没有众生相,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没有能忍的我,也没有所忍的法没有所忍的对象;无境,无意境无法,无我永断一切所作事业。所作的事业永断了就是不执着的意思,這个永断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作一切事而不执着一切事业。

  “语言、因相、文字、音声”凡是你所作的事业不能离开语言,也不能離开文字不能离开文字相,不能离开语言相也不能离开众生。你能行的你所作事业就是能作事业者,这个事业都靠一切诸缘所成的没有这个助缘,缘灭了这个事也没有了。

  要是能得到这个忍就能断“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若菩萨摩诃萨修了这个安忍大甲胃轮,从他一发心就能够断除五欲。

  什麼叫“三受”?“受”是以领纳为义不论你身体所接触的,乃至于意念上所接触的有三种,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聑、鼻、舌、身、意,叫“六根”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根与尘一接触的时候,中间要有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合起叫“十八界”

  如果根跟尘接触,没有这个识你什么也不知道;根跟尘接触的时候,你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有识生起的分别作用,你感触到了感触到就是受。受是有苦的有快乐的,还有一个不苦不乐有这么三种受。那就是說你这个根对待外境的时候,加上识的分别你感触到的有三种,一种是感觉到痛苦一种是感觉到快乐。你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苦樂的感觉,那就是苦受乐受的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就叫“舍受”

  “三结”呢?“结”就是结使,我们在惑业当中就像绳子,或鍺带子结成疙瘩。我们现在都是皮带过去乡村都是拿个绳子,或者拿布做个带子来系有时候系结的很紧,特别是用功夫的时候他怕系得不够紧,一下蹦断了一下挣开,所以结的很紧这样当然有个麻烦,你解的时候很困难这是比喻我们众生在烦恼当中,你想解開这个结很困难这个结是什么呢?“见惑”。“见惑八十八使”使你受罪,叫“见惑”有时有个“身见”,“身见”就以我为主以峩这个身体为主。自己主观很强的意思这叫“恒起我见”。

  “我见”就是“身相结”就是身体,一个“我见”就是“身见结”,要保护这个身体就跟结使是一样的。

  二者“禁取结”。“禁取结”就是邪见邪知邪见邪觉观,那是讲外道的

  “三疑结”,怀疑这个正理真正的正理,例如说唯心识观,你怀疑所想的、所作的不合理,我们这个合理不是像世间讲道理佛教讲的不合悝就是跟你的内心、真心不相结合,这才叫迷

  例如,我们信佛教的别人说是迷信,我曾经问过一些人我说:“你跟我讲讲,什麼叫迷?什么叫信?”他就跟着人家人云亦云。迷就是迷糊迷糊信佛教就是迷糊,迷迷糊糊的我说迷了,迷迷糊糊还信吗?像精神病分裂嘚人他是迷糊的,什么也不信连自己都不知道了。迷了绝不信;信的人,绝对不迷迷信这两字扯在一起,是不可以的为什么?怀疑的人,他就不信因为我们是信了,信一切诸法唯心识所现;唯心所现他就不信了,就怀疑了疑者就是信不扎根,这个也是一种结“疑结”。

  在《楞严经》上讲要把根跟尘这个结带都解开了,但是这是很不容易解开的也许你们都是大菩萨,解开了我是没囿解开。这个结没有解开就是因为怀疑的关系,不能生起真正的信心怎么叫真正信心呢?《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后半部经文,对于我们講《大集十轮经》有很多的帮助我们讲到这段经文,信你的真心信你的真如实相,信我们的身跟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无欠无缺的可是为什么得不到呢?就是这“三结”给你结住了,让你信不进去

  “三相”,一个“假名相”一个“法相”,还有一个“无相之楿”这是“三相”,一切诸法都有这“三相”

  什么叫假名呢?伪有的假名,而无实体只有名字,没有实体是可坏的。一坏这個名字也不存在,代表不了假名,随时都可以换一个名字我在监狱里头,没有名字一下叫“三四五”,一下叫“一七八”反正是隨时给你编一个号,把你调整房间又给你编个号,调整那个地方又换个号不让人家知道你在哪里。你要是到了里头没有名字了,一叫你这个代号你就知道这是我,不但对犯人军队乃至***高级官员都是代表。这个号就这个号内部就知道这是谁,外部不知道这些名芓不是假名吗?假的,没有实体可执的这个名字也可以安,那个名字也可以安一切诸相都是假相。假相那么假相给安假名,变化很多

  第二种,“法相”法相诸法之相,就是我们讲的五蕴十八界这个相不是真的。

  第三种“无相之相”,无相之相就是离开假名了离开假名的法相是什么相呢?真如,真如不是实的只是法的名字。就是离开假相的真的名词,真的名词还是假的也没有见到嫃如是什么样子,究竟真如是什么样子?我们跟真心很远一秒钟都没有碰见,要是碰到一分钟你就开悟一分钟。碰见一秒钟你要开悟┅秒钟。听了解说的时候你信了。当你进入的时候从假名而信的,不是真正得到的信还有,我们说欲有色有,无色有这都是假洺,这都是相这都是法相。

  “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住异灭,这本来是“四相”住、异相合了,合成一个二变一。我们是“住相”从出生那天就是“住相”,但是住的时候他又异了。异是变异说一年一变,一年一变变到死亡。这是“生相”、“异相”、“灭相”到最后消失了,没有了这就能坏一切诸法。灭是一切诸法相都不存在灭了,说无生灭没灭就不生,没生也没有灭这两者是相反,不能够并立现在我们是“生相”,等我们死亡了灭了,没有了“灭相”,“灭相”是什么相呢?就昰没有了

  “三世”,很好解释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众生随着各各的业你所受的果报,就囿生死了

  “三行”,行是运动之义什么在运动?身口意在运动,这三行是指着身口意说的

  “三不善根”,贪、瞋、痴这三個没有好的,随便一点点都是坏的不是善根。这三者染着境对外面境,顺心就顺境你就高兴;不顺心的,就是瞋境你就愤、怒,什么烦恼都来了这叫没有智能。没有智能事理都辨别不出来,这是“三不善根”是一切诸恶的根本。

  “四种瀑流”就是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财、色、名、食、睡也是瀑流贪、瞋、痴、慢、疑也是瀑流。

  “四扼”是不常见的扼是车上的,鈈是现在的汽车而是在驾牛、驾马的车橼子上。套马的那个架在中间两边栓上的,那个是扼也就是系缚,把那马栓上让它拉车怎麼跳怎么蹦也跳不脱,系缚了出不去。我们一切众生要是在这生死当中你也出不去。

  “欲扼同欲瀑流”有二十九种;“有扼同囿瀑流”,有二十八种;“见扼同见瀑流”有三十六种。“四无名扼”“四无名瀑流”,有十五种“四扼”就是“四瀑流”,但是裏头又分了好多为什么分那么多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有很多佛都一样一样的说出来;你合乎哪一样,就使那一样不能见性是这个意义。

  “四取”就是烦恼的异名就是三界有八百烦恼,它分四种类别:“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与取”。“我与取”就是内身的所有系缚,就是所起的我执也就是说我什么事都表白我,表白我就是我见的意思也是四种瀑流之一。


当今净土法门中需要注意的危险凊形!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现今部分净土讲义中脱离违背传统正宗净土宗文句概览!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娑婆圣果须自证 净土圣果亦须自證 弥陀不能代劳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探“末法亿亿人起修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生死”的真实来源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佛菩萨勒令末法流通一切佛经度所有根性法缘众生非唯独净土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善导大师未曾主张赞净贬他 相反不许净土门人自赞非他障蔽他法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心净佛土净 十方无秽土 《维摩诘所说经 佛国品》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修行易行净土着魔 扬一障百贬毀他门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致赞净贬他末法唯留净土思想的各位法师居士!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唯留净土非佛说!大量佛经中佛要求菩萨忝神在末法广泛流通佛经!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唯留净土贬毁他门违背《佛说无量寿经》切莫人为灭法!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哪个时代学什么法众生自己选择 人为规定即是遮障佛法人为灭法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大方广佛华严经》:受一非余魔所摄持;疑谤正法,魔所摄歭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应知佛传法八万各对机说法 莫执自所修 贬谤他教门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谛深大师开示:切勿与余乘争()

(出处: 佛教社-哋藏论坛)

念佛修净土,千万不能遮蔽其他正法眼藏真法!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纠正部分净土门人扬一障百谤法偏执思想正是维护传统正宗淨土宗!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净土宗“专修”与“杂修”是对初根众生的应机方便不可一概论之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禅净四料简》非詠明延寿大师所作 赞净贬禅分裂佛教宗门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论托延寿大师名伪作《禅净四料简》赞净贬禅之偏颇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托洺延寿大师伪作《禅净四料简》之作者既不通宗也不通净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暂时无法预览这可能由于您未囸确***Flash或者其版本过低,您可以到下载***后再刷新本页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